2025年9月24日-26日,第四届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在山东召开。会上,海辰储能凭借其首款电力储能专用钠离子电池∞Cell N162Ah成功上榜第六批钠离子电池测评通过单位。该测评由工信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赛西实验室,依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 T/CNESA 1006-2025《钠离子蓄电池通用规范》开展。
值得关注的是,论坛期间,国家能源局于9月26日公布的第五批能源领域首台(套)重大技术装备名单中,海辰储能参与研制的“基于聚阴离子型电芯的MW级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”成功入选。
两项国家级权威认可的叠加,标志着海辰储能在钠电技术突破、产业化落地与战略价值践行上,均达到行业标杆水平。

第六批钠离子电池测评通过单位
技术锚定战略:破解能源转型痛点
在“双碳”目标驱动下,新型电力系统亟需安全、高效率、适配复杂场景的储能技术。钠离子电池因资源广泛、性能均衡,被视为破解可再生能源消纳难题的重要路径。
海辰储能基于聚阴离子技术路线打造的∞Cell N162Ah钠离子电池,循环寿命超过 20,000次,具备高能效、长寿命、高倍率、宽温域和高安全等优异特性,可在-40℃至60℃的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,为西北风光大基地、高海拔电网等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。
首台套突破:产学研协同,破解沙戈荒消纳难题
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在近期讲话中强调,新能源要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主力军、新支点、新动能、新引擎,关键在于加快技术装备自主化突破和产业化落地。通过首台(套)重大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,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,提升我国能源体系的安全韧性和绿色发展水平。
在这一战略导向下,“能源领域首台(套)重大技术装备” 名单已成为衡量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能力的重要标志。它不仅是技术成果的里程碑,更是推动国家能源战略落地、加快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的重要抓手。
该首台(套)钠电系统,正是基于∞Cell N162Ah钠离子电池为核心打造,由海辰储能联合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、清华大学、上海电力大学、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攻关,依托甘肃腾格里沙漠河西新能源基地项目需求定制研发。项目聚焦沙戈荒新能源基地“长时调峰与短时调频并存、极端气候稳定运行”的难题,从“超大容量电芯储能”“构网型储能变流器”到“混合储能系统集成控制”等关键环节实现突破,为极端环境下新能源消纳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撑,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典型成果。

国家能源局公告截取
入选首台(套)重大技术装备名单,意味着该钠电系统不仅获得国家能源局的权威认定,更可享受政策扶持,如优先纳入相关规划、灵活招投标机制、年度电量指标倾斜,以及示范应用过失宽容政策等。
自主化突破:筑牢产业安全边界
在材料环节,海辰储能实现高导NFPP正极、国产化硬碳负极、电解液微键合等关键技术突破,填补了钠电关键材料技术空白,为储能产业链筑牢了资源与技术安全屏障,也契合我国推动能源装备自主可控的发展战略。
产业化节奏:从实验室到规模化发展
先进技术只有走向应用,才能释放真正价值。海辰储能精准把握产业化节奏:2024年10月完成∞Cell N162Ah钠离子电池开发及各项安全测试;同年12月发布首款 ∞Cell N162Ah 钠离子电池,目前该产品已获 UN38.3等权威认证,预计年底具备GWh级量产交付能力。与此同时,海辰储能还面向AI 数据中心等高能耗场景,创新推出融合 “∞Power 6.25MWh 8h锂电长时系统+∞Power N2.28MWh 1h钠电系统+寿命评估模型”的AI数据中心储能解决方案。
这种 “技术突破—标准认证—量产下线—场景示范”的高效发展路径,加速推动先进钠电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业应用新阶段,不断完善和壮大钠电储能产业链,助力我国在全球储能产业竞争中持续领跑。
标准与实践:相辅相成
产业发展离不开标准引领。本次测评所依据的T/CNESA 1006-2025,正是我国储能标准体系逐步完善的重要成果。海辰储能钠离子电池产品顺利通过全维度检测,成为标准落地的重要实践样本。
在论坛分会场,海辰储能先进化学体系开发总监屈仁杰以《储能专用聚阴离子路线钠离子电池的创新与产业化实践》为主题,分享了从技术创新、产品落地到产业链生态构建的系统成果,展示企业在推动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中的实践经验,以及如何以实践反哺标准建设,为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示范。

屈仁杰主题演讲
从国家战略到技术突破,从材料国产化到产业化落地,海辰储能正全链条推动钠离子电池产业发展。此次钠电技术成果通过国家级测评并入选首台(套)名单,不仅是产品技术实力的集中体现,更是企业践行国家战略的有力注脚。未来,海辰储能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驱动、以产业化落地为牵引,助力我国新型储能体系加快成型,在国家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进程中发挥更加坚实的作用。